专访台湾优是设计公司总裁、首席设计师杨志熙先生(上)——工地现场操作心得分享

19

采访嘉宾:杨志熙 台湾优是设计公司总裁、首席设计师
采访记者:苏金玲 木文化网
采访时间:2010年9月15日
采访地点:中国北京

采访实录:

苏金玲:杨老师您好。很荣幸在北京采访您。
杨志熙:您好。很荣幸到北京来,这是我第二次到北京来。

苏金玲:您出生在台湾吗?
杨志熙. 对,我1959年在台北出生。

苏金玲:您的普通话说的非常好,请讲讲您幼年时的生活环境和求学的情况。
杨志熙:我父亲是安徽人,我母亲是四川重庆人,是典型外省的第二代子弟。所以我们在台湾早期的生活是有些清苦的。背井离乡,全部生活、衣食住行、教育都要靠自己来适应这个环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各方面还算有一定的水平,所以我们向国外发展的机率也增加了很多。

苏金玲:您小学是在台北上的吗?
杨志熙:是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台北。我现在还是博士班的学生。我的小学老师是讲普通话的,所以我台语比较差一点。在家里我们讲四川话比较多一些。台湾的高中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高中,学习语数英、物理、化学等,另一种是职业学校。我的学校以前叫北市高工,是目前全台湾最好的职业学校。我在初中毕业后考进去,念建筑系。

苏金玲: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学习建筑呢?
杨志熙:我从小对形体类的东西很感兴趣。以前不太爱念书,只爱图图画画,画些房子、水、树木之类的,家里人说你这样喜欢画画去学建筑设计好了。建筑设计课程刚好刺激了我以前的一些感悟,所以就朝着这个方向有了更高的学习意愿。接着念了大学、建筑研究所。

苏金玲:您的父母是做设计的吗?
杨志熙:不是,他们是典型的公务员。

苏金玲:您还是很幸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杨志熙:我非常喜欢,到现在还是这样。很多人说我,你好像什么都不懂只懂建筑,我说好像是。我好像对其他东西反应差一些,对建筑的灵敏度很高。

苏金玲:职业学校要上几年?大学也还是学习建筑吗?
杨志熙:职业学校学了三年,专科两年,大学四年,硕士两年。我的整个学程教育都是在台北。

苏金玲:上学期间您学习的方向主要是设计方面还是结构方面?
杨志熙:都有。其实设计方面好的话,结构方面不会太差。台湾建筑系毕业的同学,其实在结构的计算方面不如土木系强,土木系就纯粹是搞结构。因为建筑系是归设计学院的,设计学院包含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这些设计方面,所以对一些力学的探讨不会这么严谨。但是我的硕士论文是探讨力学。

苏金玲:您在硕士毕业后就到设计单位工作了吗?
杨志熙:台湾男生都要服兵役,服兵役是两年。退役后,我从基础的设计助理开始做起,每天到工地和师傅们探讨施工的细节,下班后再到公司做绘图的工作。还帮一些资深的设计师做一些完稿,完稿就是把他们的想法用设计的方式表现出来。前后做助理工作一共3年时间。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建筑系的底子很强,所以2年后我成立了我个人的工作室。我老婆那时也很感兴趣,也被我拖到这个行业里来,她本来是英语系的,但一做也做了20年了。我们在工作方面非常的投入,在这几年也有很多得奖的作品,参加很多两岸三地的竞赛。我们设计的案例——世界温泉度假饭店排名第17位,全亚洲三位入选中的一个,那个案例让我们在木构造的经验里达到了很高的位置。在此之后也有许多得奖作品,今天会场看到的都是得奖作品。

苏金玲:请您讲一做助理的两三年对以后的创业带来了哪些帮助?
杨志熙:学校是教育的开端,只是一个入门,但实际上需要有实物操作的经验。我们到工地现场去,就要知道这包水泥、这块砖到底有多重,不亲自去就不会知道。做一个木构造的东西,我们要搬过这样大型的木头,才会知道如何才能有效率。所以要从基本的工作实务上去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回到设计中来,才会做到准确。学校只是给你一个方向,一个图面上的训练,对于工程材料上的训练其实很薄弱,这个必须到工地的实务现场做磨练。没有社会实践的磨练,这门学科还是不能毕业,永远是一个门外汉,一定要从这个方向切入。那两三年当中我知道了这个的重要性,所以我非常的投入到工地现场工作。自己成立工作室以后还是一天当中四个小时在工地现场,四个小时在我的设计图桌上面,一定要这样相辅相成。设计做得很好,在施工现场也会出现一些错误,会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必须在现场这个角度做一些调整,又不影响结构又要达到美学要求。既要会设计也要对材料有了解和现场施工的调整,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苏金玲:身体力行是非常重要的。谢谢您,非常感谢!
杨志熙:谢谢!

责任编辑:iwcs25C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