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抬背负山路转——中国轿子

10,735

  民间运载的方式很多,民众除了乘车驾渡之外,肩抬与背负仍然是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载物方式。轿子、木杠及各种背器即是利用人的双肩能量和力点进行运载的最简单、最科学的行具。

  轿子,古称“舆轿”“肩舆”“腰舆”,至宋代才有“轿子”的称呼,其结构、形制也完全成熟并被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近代。轿子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用人 力抬扛的一种陆路交通工具,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使用范围也不只限于上层统治者,富商大贾、平民庶人也多有乘坐,不过,百姓乘轿还仅仅局囿于结婚嫁 娶。轿子的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由轿身、轿座、轿底、轿顶和轿杆等五个部分组成。轿身为方形木制或竹制小屋,外面套上绣着各色龙凤、花草的轿帷子。左右两侧 开窗,窗形有方形、菱形、梅花形等,冬装玻璃夏罩纱,前边开门;轿底一般用木板做成,四角用绳子系牢于轿杆,上放轿身;轿内有木制轿座,铺有垫子,供乘者 坐;轿顶为竹席制成的拱形圆盖,需要时也可围以布幔,最顶上加一个锡制的顶子。轿顶下部是四周探出轿身的檐子,四角或方、或圆、或翘,外面罩有布料制成的 围沿,围沿下垂着些缨穗;轿身左右各有五米长的直杠,直杠两端各有绳子相连,绳子中间系短的抬杠,以放到轿夫肩上抬轿行走。这种轿子又叫“暖轿”或“帷 轿”,是所有轿子类型中的基本结构。                   

  提起轿子,很容易让人和婚嫁联系在一起。旧时姑娘出嫁最幸福、最风光的事情莫过于坐进喜洋洋的“花轿”,故有“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的歇后语。花轿,又叫“喜轿”,一种专门用于迎娶新娘的交通工具。

  花轿的结构、形态与暖轿没有根本区别,只不过为了突出婚嫁中的喜庆气氛而在花轿的装饰上下足了力气。花轿轿身及轿杆都涂上红漆,轿围子为红色绸缎,上 面绣满金色、黄色的龙凤、牡丹以及各种花鸟图案,轿门上贴上红“喜喜”字,窗户玻璃上也贴上姑娘亲手铰出的“鸳鸯戏水”“鱼戏莲”“蝶恋花”等“纸花 花”。轿顶出檐的下部缨穗摇晃,四个角挂着大红彩球,显得五彩缤纷、喜气洋洋。轿夫一般为四人或八人,都穿着镶红边的蓝色大褂,与花轿的红色相配,尽显喜 气。为了显示排场,天津的花轿还有内、外两层结构,内层坐新娘的小轿叫“轿心子”,套装轿心子的外层大轿称“玻璃大轿”。大轿由轿身、 轿底和轿顶等几件木制框架组合而成,外罩金银加绣的红缎轿帷子,十分华丽;温州有钱人家用的花轿上下为八角,轿顶装着雕刻的各路“吉祥神”,轿身全部为雕 刻镂空的立体图案,内容多为民间流行的戏文故事,四周挂满五颜六色的丝带,高贵气派。

  喜事用轿在民众心中似乎无可厚非,但丧事用轿在中国民间也较普遍,虽感觉不可思议,但是,在民间重生利命的传统信仰意识中,顺乎自然的死亡,尤其是子 孙满堂时老人的亡故,如同新生儿诞生一样,生命在行将结束时又获得重新萌生,就好像一粒种子,它既是维持人类生命的粮食,同时又是催发生命的根本一样,故 在民间有“丧事喜办”或“红白喜事”之说。人死了,也要坐上轿子,吹吹打打,摆席设宴,给亡者的灵魂多一些热闹喜庆的气氛。陕西渭南地区有盛放棺木的“死 轿子”,“死轿子”的尺寸是依照棺木的尺寸来制作的,故外表较大。轿身呈长方形,轿顶由拱形改为三角形,如园林建筑中亭的外形,四个角集中的中心设有“通 天柱”。轿子外罩兰、白相间的土布或绸缎,布幔上也绣龙画凤或饰神花异草之类。出殡时,由八个轿夫抬轿缓缓前行,吹鼓手和孝子孝孙跟随左右。


  抬轿子是苦职业,不仅要有力气,更重要的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水平高的轿夫抬起来让乘坐者不感到颠簸摇晃,即使放一碗水于轿中,也不会洒出来。起轿时, 后面的轿夫先将轿子抬起来,人坐好后,前面的轿夫才能抬起来。抬起后,轿夫要挺直腰板,站稳桩子,抬起行走要脚动身不动,前面出左脚,后头的就得迈右脚, 做到同起同落,步调统一,快慢一致,要尽量“踩到点子”上。换肩时,不能停步,前头一招呼后头一应答,同时轻轻一抛,换肩工作就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完成了。

  使用木棍或竹杠,可以说是出行载物工具中最简单的一种了。木棍或竹杠粗细适当,长短相宜,光滑结实,其操作适于一人挑或两人抬。挑时,将木棍或竹杠一 头插到筐、篓、箩的一个插口内,若背货较轻,木杠与肩头的斜度可小一些,肩前手扶部分的长度适当长一些,这样,受力点只停留在肩上,反之,斜度要大,前面 木杠长度量可能短一些,受力点便会由肩膀和后背两点支撑,背起来就省力多了。两人抬物时,货品一般放在木杠中间,行走时要保持步调与步速的统一合拍。

  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民众,由于山势陡峭、山路崎岖狭窄,走路运货就显得非常艰难,使用扁担不仅吃力,而且相对危险,更不用说车辆了。因此,他们更习惯 以篓代担,即将双手解放出来,用以攀登,这种背负运载的形式成为山区民众主要的运载手段。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背篓、背筐、背箩、背架、 背筒之类的各种背器,很多人从小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背负工具的编织及扎结方法。轻巧、坚实、便利的背篓载重量少则四五十斤,多则几百斤,有些地方结婚时,大 件嫁妆如箱子、柜子、写字台、电视机等也都靠人力从女家背到男家,当然,一路还需翻山越岭,趟水过河。

来源:《中国民艺采风录》
作者:潘鲁生,赵屹
编辑:胡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