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名称:第一届木文化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06年2月18日-19日
会议地点:中国·哈尔滨
报告嘉宾:蒲俊文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内容:
一、纸的发明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距今已约有三百余万年,然而文字的出现则不超过万年。纸未发明前书写记事的文字符号及材料(时期,文字符号,记事材料,附注)。远古时代:无文字,采用结绳或刻木方式记事:绳—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木—大事深口,小事浅口;新石器时期:契刻符号,在龟甲,兽骨,石器,22种简单几何符号;石器,骨器,陶器,44种文字符号;商、周时代:青铜铭文;青铜器(贵族才可享用),甲骨文,龟甲,牛胛骨(一般通用);春秋战国时代:小篆,在竹木简,丝帛上书写;
秦、汉时代:隶书,在竹木简,丝帛上书写。
在谈纸的产生前,必须先确立纸的真正定义。今“纸”与古“纸”是不同的,古“纸”,即东汉以前文献所提的“纸”,所指的是“丝棉纸”;今“纸”是指用植 物纤维构成的纸。今“纸”必须具有以下条件:原料必须是植物纤维。生产必须是原料经由蒸煮成浆,漂洗,抄造及干燥成型等顺序处理而成。纸应表面平滑,柔韧 耐折,纤维分布较均,整体一般成薄片状。适用于书写,印刷,包装等。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纸被认为是由东汉蔡伦于105年发明的。
二、两汉时期造纸业的发展
两汉时期是造纸业的初兴阶段,西汉自刘邦建国后,经历了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盛世,使得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各种工艺技术与商业也在此时奠下良好的基 础,此时,人们已经能够利用纤维丰富的麻类产品造出麻纸,只是质地粗糙,不易书写而已,也因此不受到重视。到了东汉前期,其科学技术在西汉以来的累积之下 再加以提升,各种工艺技术均有重大进步,如冶铁,纺织等。其中造纸术更有重大突破,汉和帝时,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材料造出了便于书写的纸 张,后人称之为“蔡侯纸”,对中国乃至于世界的科学与文化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三、东汉时期的造纸过程
1. 浸湿,切碎,洗涤:将麻绳、破布、树皮用清水充分浸泡后清洗,使麻纤维松散,并切割成小块。
2. 沤麻:浸石灰水,加热蒸煮,使纤维分散,去除麻料上原有的污质,腊质,胶质。
3. 舂捣:用石臼捣碎而快速得到纤维素纤维、再用清水洗涤一次,得到银白色棉絮状的浆料。
4. 打槽搅浆、抄纸、晒纸、揭纸:将浆料放入水槽中便成纸浆(悬浮液),用抄纸器捞出悬浮物,滤水后成湿纸,再晒乾便成纸了。
5. 砑光:光滑细石,刚造好的纸乾燥后表面凹凸不平,用细石打磨使纸张表面光滑。
四、东汉时期用纸的变化
东汉初期,麻纸有墨迹,但被认为是不高雅的书写材料,买不起帛,才用麻纸写字,因此仍以竹简,缣帛为主要书写材料。
东汉中期,皮纸,树皮纸,品质比麻纸好,有明显墨迹,字迹清晰,保存良好。获得官方认同,加以推广使用。宫中并开始有专门掌管纸墨的人,且官府常用纸。
东汉晚期,已有五色花笺、小幅精致华贵的纸张、纸上布有花纹;质量提高后,普遍推行到平常百姓生活当作书写品,竹简,缣帛渐渐被摒弃。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业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经的大动荡时期,但科学技术并没有因此而停滞。此时的造纸业不但继承汉代的技术,其技术水平亦不断提升,开发出许多新型的造纸 原料,改进了造纸设备,并有许多能工巧匠出现,使纸的质量跟产量都大幅提升,也因此在这个时期,中国完成了由使用简牍到使用纸张的转变,纸张从此成为人们 的主要书写用品。
魏晋南北朝由于造纸技术的发展,纸的产量大大增加,使纸广泛的使用,不仅带给人们便利,亦促进了文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与发展。此时,无论是官方用纸还是民间用纸,都已十方普及,不仅是中原江南地区,边远的少数民族也在使用,同时还传出中国。
其影响有:
1. 兴起私人藏书,抄书之风;
2. 促进私人著书修史之风兴起,出现不少长篇巨著,如晋《博物志》,《华阳国志》等;
3. 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三希墨宝”便是中国现存书法作品中极具魅力的珍品;“洛阳纸贵”的成语也产生在这一时期。
六、隋唐五代时期造纸业的兴盛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造纸业的兴盛时期。特别是唐代,政经文化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农业,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造纸业的兴盛创造了良 好条件。该时期,造纸原料极为丰富,纸类品种繁多,造纸区域遍及大江南北,制作加工技艺日趋完美,各种名贵加工纸相继问世,纸产品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之 中,印刷术的发明,更促进造纸业的发展,开创了造纸业的兴盛时期。
唐朝人对于纸的外观和质地特别讲究,所以唐代的加工纸十分盛行,加工技艺日新月异,纸因此被赋予了崭新的面貌和生命。唐代的主要加工技术有染色与涂粉,加蜡,砑光,印花,漆工与绢工,施胶。
唐朝政府对造纸业十分重视,在朝廷和官府中,安排了许多造纸及加工的技术人才,有熟纸匠与装潢匠的设置。熟纸匠负责加工纸张,以备抄写;装潢匠则负责裱褙,装饰书卷。
七、隋唐时期纸的广泛应用与文化艺术的兴盛
隋唐时期的纸产量与质量皆远超过前代,纸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节省了手抄用去的大量人力与时间,利于书画的流传与保存, 更加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印刷术也在五代后周时,正式成为官府文化的工具。这个时期的中国名符其实地进入了纸的黄金时代。
八、宋元时期造纸业与文化的繁荣
宋元时期是造纸业的繁荣时期,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在前代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生产相当发达,造纸业在当时已是享誉中外,无论在原料,产地, 品种,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以及产品的质量,都明显的更超越了前代,不但促进了宋代书画艺术和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纸在生活上的应用更加广泛,纸币的通 行,印书业的兴旺,皆推动了造纸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再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研究造纸业发展的专门著作,为后人研究造纸提供了宝贵资料。
宋元时期的造纸原料较前代有很大变化,麻料的使用和麻纸的产量已不再居统治地位,竹纸为新崛起的纸种,与传统的皮纸占据了优势地位。藤纸由于过度采伐原料,造成资源严重匮乏,每况愈下,因此到宋元以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九、宋元时期纸的应用
1. 书法
2. 绘画
3. 刻书
4. 纸币
5. 官府文件
十、纸和造纸术的外传
在纸未发明以前,外国用金石,埃及莎草片,贝叶,树皮和羊皮作为书写记事材料,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纸在中国问世以后,迅速普及开来,很快传播到国外,纸的外传,通常是分两阶段进行,纸本身是先锋,造纸术则晚一些。
十一、书评及总结
从西元前二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造纸业一直保持世界最先进的水准跟地位,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造纸的技术,设备,原料及加工等方面为世界各国提 供了一套完整精细的工艺体系。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外造纸发展的历程,尽管造纸的技术手段和工艺设备发生了极重大的变化,但造纸的基本工艺原理却没有什麼改 变。尽管近代欧美各国的造纸工业超过了中国传统的造纸业,但中国纸的发明和古老的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所产生的伟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是永远无法磨灭 的。
一、纸的发明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距今已约有三百余万年,然而文字的出现则不超过万年。纸未发明前书写记事的文字符号及材料(时期,文字符号,记事材料,附注)。远古时代:无文字,采用结绳或刻木方式记事:绳—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木—大事深口,小事浅口;新石器时期:契刻符号,在龟甲,兽骨,石器,22种简单几何符号;石器,骨器,陶器,44种文字符号;商、周时代:青铜铭文;青铜器(贵族才可享用),甲骨文,龟甲,牛胛骨(一般通用);春秋战国时代:小篆,在竹木简,丝帛上书写;
秦、汉时代:隶书,在竹木简,丝帛上书写。
在谈纸的产生前,必须先确立纸的真正定义。今“纸”与古“纸”是不同的,古“纸”,即东汉以前文献所提的“纸”,所指的是“丝棉纸”;今“纸”是指用植 物纤维构成的纸。今“纸”必须具有以下条件:原料必须是植物纤维。生产必须是原料经由蒸煮成浆,漂洗,抄造及干燥成型等顺序处理而成。纸应表面平滑,柔韧 耐折,纤维分布较均,整体一般成薄片状。适用于书写,印刷,包装等。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纸被认为是由东汉蔡伦于105年发明的。
二、两汉时期造纸业的发展
两汉时期是造纸业的初兴阶段,西汉自刘邦建国后,经历了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盛世,使得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各种工艺技术与商业也在此时奠下良好的基 础,此时,人们已经能够利用纤维丰富的麻类产品造出麻纸,只是质地粗糙,不易书写而已,也因此不受到重视。到了东汉前期,其科学技术在西汉以来的累积之下 再加以提升,各种工艺技术均有重大进步,如冶铁,纺织等。其中造纸术更有重大突破,汉和帝时,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材料造出了便于书写的纸 张,后人称之为“蔡侯纸”,对中国乃至于世界的科学与文化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三、东汉时期的造纸过程
1. 浸湿,切碎,洗涤:将麻绳、破布、树皮用清水充分浸泡后清洗,使麻纤维松散,并切割成小块。
2. 沤麻:浸石灰水,加热蒸煮,使纤维分散,去除麻料上原有的污质,腊质,胶质。
3. 舂捣:用石臼捣碎而快速得到纤维素纤维、再用清水洗涤一次,得到银白色棉絮状的浆料。
4. 打槽搅浆、抄纸、晒纸、揭纸:将浆料放入水槽中便成纸浆(悬浮液),用抄纸器捞出悬浮物,滤水后成湿纸,再晒乾便成纸了。
5. 砑光:光滑细石,刚造好的纸乾燥后表面凹凸不平,用细石打磨使纸张表面光滑。
四、东汉时期用纸的变化
东汉初期,麻纸有墨迹,但被认为是不高雅的书写材料,买不起帛,才用麻纸写字,因此仍以竹简,缣帛为主要书写材料。
东汉中期,皮纸,树皮纸,品质比麻纸好,有明显墨迹,字迹清晰,保存良好。获得官方认同,加以推广使用。宫中并开始有专门掌管纸墨的人,且官府常用纸。
东汉晚期,已有五色花笺、小幅精致华贵的纸张、纸上布有花纹;质量提高后,普遍推行到平常百姓生活当作书写品,竹简,缣帛渐渐被摒弃。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业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经的大动荡时期,但科学技术并没有因此而停滞。此时的造纸业不但继承汉代的技术,其技术水平亦不断提升,开发出许多新型的造纸 原料,改进了造纸设备,并有许多能工巧匠出现,使纸的质量跟产量都大幅提升,也因此在这个时期,中国完成了由使用简牍到使用纸张的转变,纸张从此成为人们 的主要书写用品。
魏晋南北朝由于造纸技术的发展,纸的产量大大增加,使纸广泛的使用,不仅带给人们便利,亦促进了文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与发展。此时,无论是官方用纸还是民间用纸,都已十方普及,不仅是中原江南地区,边远的少数民族也在使用,同时还传出中国。
其影响有:
1. 兴起私人藏书,抄书之风;
2. 促进私人著书修史之风兴起,出现不少长篇巨著,如晋《博物志》,《华阳国志》等;
3. 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三希墨宝”便是中国现存书法作品中极具魅力的珍品;“洛阳纸贵”的成语也产生在这一时期。
六、隋唐五代时期造纸业的兴盛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造纸业的兴盛时期。特别是唐代,政经文化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农业,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造纸业的兴盛创造了良 好条件。该时期,造纸原料极为丰富,纸类品种繁多,造纸区域遍及大江南北,制作加工技艺日趋完美,各种名贵加工纸相继问世,纸产品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之 中,印刷术的发明,更促进造纸业的发展,开创了造纸业的兴盛时期。
唐朝人对于纸的外观和质地特别讲究,所以唐代的加工纸十分盛行,加工技艺日新月异,纸因此被赋予了崭新的面貌和生命。唐代的主要加工技术有染色与涂粉,加蜡,砑光,印花,漆工与绢工,施胶。
唐朝政府对造纸业十分重视,在朝廷和官府中,安排了许多造纸及加工的技术人才,有熟纸匠与装潢匠的设置。熟纸匠负责加工纸张,以备抄写;装潢匠则负责裱褙,装饰书卷。
七、隋唐时期纸的广泛应用与文化艺术的兴盛
隋唐时期的纸产量与质量皆远超过前代,纸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节省了手抄用去的大量人力与时间,利于书画的流传与保存, 更加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印刷术也在五代后周时,正式成为官府文化的工具。这个时期的中国名符其实地进入了纸的黄金时代。
八、宋元时期造纸业与文化的繁荣
宋元时期是造纸业的繁荣时期,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在前代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生产相当发达,造纸业在当时已是享誉中外,无论在原料,产地, 品种,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以及产品的质量,都明显的更超越了前代,不但促进了宋代书画艺术和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纸在生活上的应用更加广泛,纸币的通 行,印书业的兴旺,皆推动了造纸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再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研究造纸业发展的专门著作,为后人研究造纸提供了宝贵资料。
宋元时期的造纸原料较前代有很大变化,麻料的使用和麻纸的产量已不再居统治地位,竹纸为新崛起的纸种,与传统的皮纸占据了优势地位。藤纸由于过度采伐原料,造成资源严重匮乏,每况愈下,因此到宋元以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九、宋元时期纸的应用
1. 书法
2. 绘画
3. 刻书
4. 纸币
5. 官府文件
十、纸和造纸术的外传
在纸未发明以前,外国用金石,埃及莎草片,贝叶,树皮和羊皮作为书写记事材料,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纸在中国问世以后,迅速普及开来,很快传播到国外,纸的外传,通常是分两阶段进行,纸本身是先锋,造纸术则晚一些。
十一、书评及总结
从西元前二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造纸业一直保持世界最先进的水准跟地位,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造纸的技术,设备,原料及加工等方面为世界各国提 供了一套完整精细的工艺体系。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外造纸发展的历程,尽管造纸的技术手段和工艺设备发生了极重大的变化,但造纸的基本工艺原理却没有什麼改 变。尽管近代欧美各国的造纸工业超过了中国传统的造纸业,但中国纸的发明和古老的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所产生的伟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是永远无法磨灭 的。
责任编辑:iwcs24L